2020年,全球網絡銷售數額達到2.8萬億美元,今年,這個數據預計將增長到4.8萬億美元。而到2023年,跨境消費將會占到全球網絡銷售數額的17%,達到7360億美元,約為4.7萬億人民幣。
并且,隨著跨境電商的發展,中國如今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跨境B2C進出口商,就在今年元旦之際,RCEP生效實施,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經濟融合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將提升到更高水平,在跨境電商領域新的風口和紅利期。
從諸多跨境電商相關政策的出臺,也可以看出國家層面對外貿的重視程度相當高。商務部發言人束玨婷在近日舉行的例行發布會上表示:下一步,商務部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繼續密切跟蹤形勢變化,持續為外貿企業紓困解難,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多措并舉穩定外貿。
可在這一切欣欣向榮的表面背后,還存在一個問題。對于中國大部分制造企業而言B2C電商平臺模式,不計其數的產品以及數以百計的商店,每時每刻在不斷變化。
這樣的電商經營模式通常會給供應和需求、產品質量以及售后服務帶來消極的影響,但偏偏這些因素對于國際消費者來說確實非常重要的一點。
這就需要中國的公司作出相應的調整,以適應這種平臺,以便把握機會,把跨境電商做得更好。
第一,清楚自己的產品是不是真正的零售,簡單來說,就是客戶能不能拿到就直接使用。在目前的行業里,很多公司的訂單都是B2B的,但是目前大部分的B2C平臺都是B2C,B2B的訂單很少。比如,一家公司生產的是太陽能,那么必須要請專門的專家來安裝,而不是遠渡重洋,為別人安裝熱水器,除非這家公司在國外有自己的分店,不然就不適合做跨國零售。
第二,傳統公司的訂單金額很大,但是量很小,一年下來,只需要少量的訂單。然而,跨境電商是以大量的快消品為主的。對于傳統的生產廠家來說,一批貨物不發生大的質量問題,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跨境電商平臺上,如果一件商品有缺陷,那么對購買者而言就是100%的質量問題,所以企業必須要認真對待。
第三,傳統企業做國際貿易時,一般以海運為主,因為訂單數量過多時,海運就是最便宜的運輸方式,但是跨境電商平臺一般都有自己的海外倉,往往第一批貨物是用來測試數據和市場反饋的,數量較少會采取空運為主,只有產品銷量穩定之后才會使用海運,這也是企業需要轉變的一個思維方式。
跨境電商是一片藍海,但在這藍海之下,是無數的礁石和激流,是沉入海底還是達到彼岸,便全憑“舵手”如何操作運營了
云雀超級瀏覽器是一款多開賬號的管理工具,為線上店鋪、營銷者提供絕對隔離、干凈、私立的獨立瀏覽器環境,實現多賬號、多人源安全運營滿足“安全防關聯+便捷智能管理”,的雙重需求。